“十四五”时期是南通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南通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抢抓前所未有之新机遇、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南通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通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创新主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圆满完成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较好完成了“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任务。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翻番,达到36.84件;在2020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行榜中位居第26位。
1.产业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南通市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加快打造长三角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产业高端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3.5%。聚焦“3+3+N”重点产业,布局了1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3家新型研发机构,127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组建了21个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条。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卡脖子”技术,组织企业实施省级以上重点研发项目55项,成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获得国家、省科学技术奖励109项,获国家、省专利奖74项。涌现了“希望6号”“天鲲号”、超高压交直流海底电缆、RV减速机、高安全特种玻璃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2.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间,南通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和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78家,是“十二五”末的2.7倍,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2家及隐形冠军企业5家,9家企业入选“2020年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榜单,京源环保、国盛智科在科创板成功上市。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25家(其中国家级12家),大中型规上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4.4%。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市本级投入科技发展资金10.2亿元,直接带动企业项目研发投入120.6亿元,带动比11.8,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论文、技术标准等各类创新成果32143件。累计承担省以上各类科技项目905项,争取资金14.9亿元。
3.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集聚。
“十三五”期间,南通全力推进协同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新,推动人才工作法治化建设,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加大产学研合作的补助力度,资助标准和上限位居全国前列,实施5万元以上的产学研合作项目3909项,引进建设了32家技术转移机构,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94亿元,是“十二五”末的9倍。与上海签订了《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沪通跨江协同创新领导小组”,合作共建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南通分中心等27个科技服务平台,吸纳了126个科技创新及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建立了银行支撑、担保支持、创投优先、财政扶持的“四位一体”科技金融体系,备案合作的科技金融机构达21家,创业投资规模突破155亿元。大力实施“江海英才”“通籍英才归雁计划”等人才计划,全市新建博士后工作站单位39家,海外归国人才突破4000人,高层次人才11.6万人,“省双创人才”引进数达533人,人才发展的重点指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二。
4.创新载体质态有效提升。
构建了以南通创新区为核心,以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创新载体体系,高端创新平台和创业人才加速集聚。高起点建设南通创新区,高水平组建南通高等研究院,引进上海电气研究院等近70家企业研发机构落户,与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等4家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究院。着眼“一区一战略产业”发展定位,高标准推进高新区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市拥有1个国家级高新区,3个省级高新区,南通高新区获批国家第二批科技服务区域试点区,排名列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
5.创新创业环境明显优化。
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新创业链条,建成众创空间7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67个。率先在全省开发建设“创新南通”综合服务平台、“大仪网”研发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组织了“通创荟梦想秀”“通创荟”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了支持创新创业合作共享的全过程服务链,累计为94个项目对接融资近20亿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海安市率先在全省开展科技创新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全面落实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和科技金融政策,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累计突破126亿元,以企业研发投入为主体的全社会研发投入累计达到1047亿元,累计发放“苏科贷”“通科贷”139.37亿元,有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压力。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成功创建中国(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统一高效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维权援助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6.服务民生事业更加精准。
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出台十项举措为各类科技型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围绕疫情的诊断、防控等方面组织实施了46个科研攻关专项, 成功跻身国家“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百城百园’行动”城市行列。科技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按照“一区多园双模式”建设,形成了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在2018年国家级农业园区考核中排名第一。培育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46家,设立农村科技服务超市37家;组织实施农业民生领域科研攻关,在肺癌精准治疗、废水处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新增市级临床医学中心23家,南通大学牵头的“基于干细胞的神经组织模块构建及神经损伤修复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立项支持。
(二)面临形势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大发展和新机遇交相叠加,新矛盾与新挑战层出不穷,“十四五”期间,南通科技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困难和挑战也前所未有。
从国际国内形势看,“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面临着“三期叠加”的百年未有之发展格局。一是面临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机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正在蓬勃发展,世界各国正激烈争夺科技发展制高点,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将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世界竞争格局,中国迎来了复兴、赶超的重大机遇。二是面临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起步期。“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三是面临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突破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与发展遏制,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畅通循环就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全面加大进口替代力度,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从区域创新格局看,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一体化的决策部署,“一体化”和“高质量”的两个关键定位,“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推进建设,将使整个区域城市功能、产业布局、资源流动、创新协同等发生深刻变化。同时,南通作为长江以北唯一纳入上海“1+8”大都市圈规划范围的城市,肩负着承接上海苏南辐射并向北传导带动、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任,加速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时不我待。
从南通创新战略看,“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发展战略交汇叠加,为南通融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带来了重要机遇。南通围绕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的目标,迫切需要将日益突出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独特优势,转化成为创新优势和发展胜势,通过创新驱动南通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为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贡献科技力量。
总体来看,“十四五”期间,南通科技创新有机遇、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取得更大突破,发挥更大作用。然而当前南通科技发展水平与部分苏南城市及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且基础元器件、原材料、核心装备、高档工业软件等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链风险较大;大院大所效能发挥不充分,不足以支撑南通产业向高端攀升的技术需求;本土优秀人才流失严重,高端人才市场面临上海、苏南地区的挤压和虹吸,在人才引进、留住、发展上还存在较多困难;高新区示范作用不明显,产业特色不突出,创新资源不够集聚,企业质态有待提高;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在技术供求对接、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融资等方面服务链条不完整、服务效率不够高,创新资源要素配置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不够高。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抢抓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以建设沿江科创带为统领,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为重点,以集聚高端领军人才为关键,以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为支撑,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全国影响力和长三角引领性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南通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不断把“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推向前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高端引领。紧紧围绕产业高端发展需求,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高技术创新企业、构建高效能创新体系,持续提升产业核心创新能力,着力推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全球产业创新链分工协作。
坚持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着力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和未来产业规模化发展步伐。
坚持开放创新,突出区域协同。优化区域创新布局,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充分把握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发挥南通独特区位优势,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坚持创新与开放“双轮驱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进,在科技创新的各个领域构建更高层次区域性、国际化的协同创新机制。
坚持特色发展,致力重点突破。聚焦南通有基础、有优势、能突破的产业领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集聚资源、重点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一批影响力强的“拳头”产业、品牌产业。
坚持宽容失败,优化服务环境。创新绝不是只成不败的。进一步加强创新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建设,大力传承“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积极营造鼓励大胆探索、包容挫折失败的宽松氛围和成长土壤,深度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集聚,创新创业载体平台效能发挥日趋显著;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要突破,核心竞争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开放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初步建立与上海和苏南城市等长三角城市产业链优势互补、创新链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南通创新能力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20强。
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创新链条构建完善,高水平研发机构加速引建,南通创新区成为产业技术创新重要策源地,高新区及特色产业园区创新要素加速集聚,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要突破。
激活企业创新发展动力: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构建完善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科创板上市培育企业发展梯队,进一步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带动企业研发投入稳步增加,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大幅提升,高质量创新成果加快涌现。
形成开放协同创新合力: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创新资源对接更精准、产学研合作更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更顺畅,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同频共振,率先打造沪通科技合作示范区。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张力释放创新生态系统张力: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在创新载体效能发挥、科技政策支撑保障、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营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
专栏:“十四五”科技创新主要指标目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十三五” 实绩 |
“十四五” 目标 |
1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 |
2.55 |
3左右 |
2 |
研发经费年均增速 |
% |
/ |
>8 |
3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65.5 |
70 |
4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 |
% |
43.5 |
47.5 |
5 |
高新技术企业数 |
家 |
2178 |
3600 |
6 |
科技服务业营收年均增幅 |
% |
/ |
15 |
7 |
新增高层次人才数 |
人 |
/ |
500 |
8 |
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 |
家 |
/ |
200 |
9 |
技术合同成交额 |
亿元 |
194.2 |
>500 |
10 |
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 |
/ |
16 |
三、产业创新布局
(一)发展策略
立足实体经济,增强科技赋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组织实施“产业创新紫琅专项”,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到2025年,突破50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掌握200项企业关键技术、开发1000个创新产品,主导产业部分领域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助推我市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专栏:产业创新紫琅专项 “十四五”期间,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船舶海工船舶、高端纺织、高端装备、石油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机器人及应用、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领域,按产业链一体化组织产业创新紫琅专项。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引导企业、高校院所、人才(团队)实施基础前沿探索、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 ——基础前沿探索项目:瞄准战略必争领域和前沿方向,通过开展前瞻研究、基础研究,实现技术储备,有望实现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催生一批未来新兴产业的项目。 ——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在传统支柱产业和重点新兴产业领域,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关键共性技术、企业关键技术的研究,有望实现国内领跑甚至国际并跑的项目。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目标产品明确,科技含量高,可扩大经济产出,具有示范意义,带动经济社会效益提升的项目。 |
(二)支持方向
1.海工船舶
围绕海工船舶的装备设计、总装制造与集成、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海工船舶制造专业装备和智能制造,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在基本设计、智能制造、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
(1)海工装备
重点研发海上风电安装船、运维船、海上风电配套设备等新型海洋资源开发装备设计制造技术,重点支持海上油气生产类平台装备设计、总装制造和集成的研发,支持半潜式、自升式、圆筒式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平台、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FPSO/FPU)的建造与改装,支持深远海海底观测网络关键装备的研发等海工核心配套设备及技术的研发。
(2)高技术船舶
重点推动船舶制造企业向船体设计延伸产业链,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环保节能型船舶设计制造,推动大中型邮轮、大型液化石油气(LPG)和LNG运输加注船等高端船舶设计制造,支持起重铺管船、绞吸式挖泥船、不锈钢化学品船、大体运输船、极地运输船等特种作业船舶制造。支持船用发动机监控安保系统、船体气动减震系统、三缆定位系统等技术研发。
(3)海工船舶关键专用制造装备
重点支持船用主要机电产品、船用舾装件、双燃料系统、船用锅炉等装备研发,支持智能装配焊接装备、船用绿色环保装备研发。支持起重、防腐设备等船舶配件制造。
创新布局专栏1:海工船舶 |
A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支持围绕电力推进驱动系统关键技术、低温气体船供气系统关键技术、挖泥船大型泥泵制造技术、液化气船液货系统设计技术、海上钻井防喷器制造技术等方向的产学研合作。 B企业关键技术突破:完善以中远海运川崎、中远船务、招商局重工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省级研发平台为骨干,专业设计公司为补充的关键技术突破体系,依托中远海运川崎、招商局重工突破智能船舶和智能制造、船型设计开发等“卡脖子”技术,支持韩通船舶布局船舶节能减排研究,支持象屿海洋装备开发船舶制造自动化工艺。 C企业项目与平台:支持招商局游轮开展绿色生态环保豪华游轮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分段舾装智能物流系统,支持招商局重工组织船船智能运维及船空岸一体化研究、开发海工船舶领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标识解析系统技术和适用于海工船舶的云计算智能设备网络边缘设备管理系统、建设江苏省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实验室。 D载体与服务支撑:落实省级船舶及海工平台检验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产业计量量值溯源平台、产业关键参数检测平台和产业检测科研平台有机融合。培育建设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如皋港船舶海工及重型装备园、海门豪华邮轮配套产业园等三大海工船舶装备特色产业园。 |
2.高端纺织
围绕纺织新材料、纺织装备及纺织智能制造,加强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在功能性纺织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新材料、高端纺织品,纺织机械设计制造集成化、模块化、自动化、信息化关键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纺织关键装备上实现突破。
(4)纺织新材料
重点发展差别化、功能性、生物基纤维新材料及数字化智能化色织面料技术、绿色染整技术,蚕丝等天然纺织材料功能改性,支持舒适透气性、抗菌性、超薄防紫外线等功能面料研发。重点开展应用于特种军服和消防服等领域的具有阻燃、抑菌、抗静电等功能的纺织材料技术攻关。
(5)纺织装备
围绕纤维材料装备、纺纱织造设备、非织造设备、针织设备、印染设备开发系列技术攻关,重点支持剑麻、亚麻自动化纺纱设备研发,实现高性能、低成本、高品质和规模化。支持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等关键技术研究。
创新布局专栏2:高端纺织 |
A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支持围绕环保型防水、透湿性的高端户外服装材料制造技术、蚕丝弹性弱、易纰裂解决方案、剑麻高支纱(超1.0支纱)精纺技术、有效祛除织物化学浆料助剂制造技术等方向的产学研合作。 B企业关键技术突破:依托罗莱等龙头企业,突破家纺新材料技术标准;依托恒科、华峰、桐昆等百亿级重特大项目,突破功能性纺织新材料技术;支持九九久、锵尼玛研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面料、填充料等制品制备与应用技术;支持梦百合家居开发高质、高效的废旧家纺产品回收利用技术。 C企业项目与平台:支持鑫缘茧丝绸建设国家企业创新中心,支持行业企业在提升生产智能化基础上,依托创意设计、研发创新,推动家纺产品提档升级,去同质化。 D载体与服务支撑:以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为龙头,加速纺织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建成通州湾现代纺织产业园,提高生态染整产业链的本地配置能力和水平。支持海安常安纺织科技园、如东县高端纺织产业园、洋口港纤维产业园等载体建设。 |
3.高端装备
围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仪器仪表、专业化成套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等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在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工业机器人控制器,高速精密轴承、高参数齿轮、高端液压件与密封件的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
(6)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
大力推进支持故障自诊断、参数自调整、具有工业通信功能、具备工业互联网接口的智能制造控制系统研发及产业化。支持适应工业环境应用的交互式工业看板与工业显示屏、工位智能操作终端、工控触摸一体机、移动显示载体设备及增强显示设备(AR)等制造信息人机交互设备研发,支持特种阀门、超高速测功器等组件设计制造。
(7)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与高档数控装备
开展数字超声无损检测装备、智能化变频器、雷达液位计等技术攻关,加强工业控制器、运转机构核心零部件设计制造。重点支持智能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功能部件及刀具等关键共性技术,高档数控装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推进高速钻攻中心、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大型数控成形冲压机床、轧辊加工机床、重型锻压机床等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8)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装备与增材制造技术
支持新型元器件研发,推进电子整机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关键仪器仪表等零部件技术攻关,支持高性能永磁铁充氧体等磁性材料研发和金属凝固细晶技术研发。支持布局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大型整体构件激光及电子束送粉(送丝)熔化沉积、光固化成形、熔融沉积成形、激光选区烧结成形、无模铸型以及材料喷射成形等增材制造装备和大功率激光扫描振镜、动态聚焦镜等精密光学器件、阵列式高精度喷嘴(喷头)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
(9)先进工程机械及农机装备
重点支持大吨位装载机、大型工业用风机,压缩机、汽轮机、熔铜设备、数字化游梁自动平衡抽油机、压力容器等工程机械研发制造,推进地铁盾构机专用混凝土预制盾构管片、混凝土预制设备、搅拌站机械、大型盾构机设备研发,推进高端电缆、阀门、叉车门架轴承、润滑液压、机动车维修设备等关键配件研发,支持冶金化工、废气处理、分离工程、管路清洗泵站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石油钻采机械、地下施工机械等设备研发。支持新型育、耕、种、管、收、运、贮等自动化、规模化先进农机装备研发,重点发展冷链食品机械换热技术、无人喷洒机制备等技术。
(10)电力系统及装备
重点支持智能电网核心装备、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突破高效低成本光伏应用系统关键技术,支持快堆、高温气冷堆用核电球阀、蝶阀,LNG蝶阀、球阀研发。重点开展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及特高压线路配套金具、断路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智能配电变压器、复合绝缘子、电气装备用电缆、发电与储能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
(11)先进交通制造装备与通用航空
重点支持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工成套设备、汽车工艺总成生产线等高端制造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汽车车身脉冲焊等新型装备,核能源、氢能源、化工能源储运装备车研发及产业化,支持高铁关键零部件研发,支持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及其配套维修保养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创新布局专栏3:高端装备 |
A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支持各类精密检测仪器和各类机加工设备制造技术、围绕超高速旋转轴密封技术、空压机阀门温控阀芯制造技术、pta氧化反应器特殊金属材料制造技术、柴油机铸件砂孔和气孔解决方案、转向器总成铸件减重技术、空气源热泵低温控制技术、大型机械转子系统、齿轮轴承密封系统设计技术、满足节能传动装置温度—布氏粘度/滚速比—牵引系数随动需求的传动油制造技术等方向的产学研合作。 B企业关键技术突破:支持中天上材开展能源装备材料、磁材等新型材料技术攻关,支持金通灵科技突破转子系统设计、齿轮、轴承密封系统设计的“卡脖子”技术,支持博尚工业装备研发永磁同步力矩摇篮式、摇头式五轴加工机及其关键零配件突破技术依赖,支持润邦重机、中集罐储、振华重装、神通阀门、如高高压、创斯达、常测机电等行业重点企业牵头共性技术瓶颈攻关。 C企业项目与平台:支持中集能源开展长周期无损耗轻量化LNG储运智能装备研究,支持力威机械研制多点系泊集成及关键设备,支持力星钢球组织高精度轴承用滚动体研发与产业化、建设高精度滚动体实验室,支持国盛智能科技布局大尺寸超精复杂型面的五轴智能加工中心项目,支持南通锻压组织智能化高速热冲压混合驱动成形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政田重工研发高效节能智能型船用全电动变频起重机,支持思源赫兹开展高压交直流环氧树脂浸渍纸(RIP)干式套管研究。 D载体与服务支撑:支持南通高新区建设国家电动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苏),支持南通创新区引进建设上海电气南通中央研究院,加快国家级海安锻压设备特色产业基地(磁性材料)建设。支持如皋高端输变电装备等科技产业园建设。 |
4.石油化工
围绕石油化工领域高性能新材料、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等布局创新,通过创新驱动石油化工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12)先进石化材料与冶金设备
重点发展高性能聚烯烃等聚合物新材料生产技术,开发功能性聚酯、聚酰胺、聚氨酯等聚合物,石油及润滑油添加剂、助剂、表面活性剂、催化剂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关键技术。支持农药原料及有机中间体研发,推动过程节能、清洁化生产等关键技术和工艺研发。支持金属热处理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涂镀层成套冶金装备研发。
创新布局专栏4:石油化工 |
A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支持生物催化剂活性提高技术、大直径功能聚合物单丝原材料纳米改性技术、菊酯类农药生产“三废”处理技术等方向的产学研合作。 B企业关键技术突破:支持双钱集团布局产业链向上延伸,攻关轮胎产品用助剂、添加剂“卡脖子”技术。以桐昆PTA、华峰超纤、恒力、台湾中石化等为龙头,在前后端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按照全省石化产业“两空间一基地”布局,在通州湾新空间争取发展优质绿色石化项目,促进后端化纤、包装、可降解塑料等下游产业集聚。 C载体与服务支撑:支持中化植保产业园建设。 |
5.新材料
围绕高强度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材料、高性能树脂材料、先进金属材料、3D打印材料、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等加强技术攻关,重点在新能源材料、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上实现技术突破。
(13)精品钢及先进金属材料
重点支持先进制造基础零部件用钢、新型高强韧汽车钢、高速、重载轨道交通用钢材料研发,以高强度、耐腐蚀为方向,发展特种装备用超高强度不锈钢、高性能海工钢材料,开展新一代功能复合化建筑用钢、石油开采专用管材材料研发。以高强度、轻质、耐腐蚀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汽车轻量化用铝合金、特种铝镁钛合金等高性能轻合金材料,支持金属基复合材料研发。
(14)稀土、石墨烯、纳米等新型材料
重点研发高频(2—4MHz)低功耗锰锌铁氧体、富铁超高Bs材料、5G通讯用微波铁氧体材料,支持各向异性粘结钕铁硼磁环研发,支持石墨烯基电极材料研发,推进其在电动汽车锂电池、超级电容器领域的应用,支持纳米金属及其氧化物、导电聚合物材料研发。
(15)先进半导体及高性能能源材料
重点支持先进光刻胶材料以及相关的辅助试剂、先进封装材料等先进电子信息材料研发,支持研发可控超材料、柔性智能材料。重点支持太阳能电池、风能、锂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新型能源材料研发,突破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材料技术、超级电容器技术。
(16)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重点发展高性能玻璃纤维、光纤预制棒产业化技术,重点支持特种玻璃技术研发,发展平板显示玻璃产品。发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究高强高模碳纤维原丝、碳化工艺及应用技术,支持醋酸纤维及其相关材料研发。
(17)其它新型材料
大力发展环保高性能助剂、扩链剂、催化剂、抗氧剂和涂层材料;研究面向新能源汽车应用的隔音降噪材料、隔热材料、膜材料、可降解材料、自修复材料、阻燃内饰材料、保温材料、交通建设新材料、家居装饰材料等制备和应用技术,发展聚合物流变控制技术、SEBS/SBS微交联技术、SEBS/SBS极性化技术、阻燃剂颗粒分布与表面处理技术、双螺杆中聚合物混合技术等。支持节能绿色结构功能一体化研究,支持透明陶瓷、可循环生物降解塑料、无机防火保温材料、橡胶绿色再生技术研究。
创新布局专栏5:新材料 |
A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支持纺纱设备金属零件表面耐磨处理技术、应用于电网智能金具的高可靠性铝合金材料制造技术、高导热可阳极氧化铝制造技术、应用于废酸资源化回收装备的新型复合防腐蚀非金属材料制造技术、电子铜箔表面处理技术、石油开采专用管材螺纹结构气密性提升技术方向的产学研合作。 B企业关键技术突破:支持铁锚玻璃依托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研发高强度玻璃、布局智能OLED显示玻璃,支持甬金金属、亚太轻合金、东泰电器围绕主要原料国产替代延伸产业链布局技术攻关。 C企业项目与平台:支持新帝克单丝开展成纤聚合物再生技术及其高值化大直径单丝研究,支持宝钢南通线材组织桥梁缆索用锌铝镁合金镀层钢丝的开发与产业化,支持天南电器研发超高强变形铝合金及典型金具生产关键技术,支持铁锚玻璃建设江苏省高性能透明防护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支持纳琳威汽车漆面保护膜研发。 D载体与服务支撑:支持如东国家火炬高分子材料产业基地建设。 |
6.新一代信息技术
重点围绕集成电路、通信设备、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等领域加强技术攻关,在集成电路、5G通信、先进电子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开展6G通信技术的前瞻性研发布局,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研发应用。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优势,引导产业创新成链、长链。
(18)集成电路与新型电子元器件
重点支持汽车电子芯片、射频/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芯片及模块的研发,支持集成电路大面积倒装芯片球阵列封装、双芯片封装、三维系统级封装(3D SIP)、多元件集成电路(MCO)等封装工艺和封装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开展高压功率集成电路、5G基站用大功率元器件、5G基站用低功耗元器件等先进制备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研发。重点支持储能器件、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新型半导体分立器件、印制电路板及专用特种器件的研发制造,发展基于Mini背光技术的新型TFT-LCD技术与产品。
(19)信息科技创新产业、软件及信息服务
重点支持基于国产平台的云计算全栈架构(SAAS层、PAAS层、IAAS层、基础设施)研发,大力推进基于国产平台的终端全栈架构(行业应用、常用软件、外设驱动、操作系统、桌面云、固件、形态、整机、芯片架构)研究。重点支持安全可靠可信的服务器操作系统、高安全高可信高适配的工业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研发,提升软件信息安全,支持云分发等“云化”工业软件研发。
(20)网络与通信
开展5G通信用光纤关键技术、5G通信线缆及组件连接关键技术研究,支持5G用散热高转速高寿命轴承产品研究,推动云5G通信产品配套及云计算中心产品配套服务。加快高性能计算机、高端服务器、智能终端、网络存储等信息化关键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开展基于量子网络的防黑客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防火墙/网闸、主动防御、数采隔离、容灾备份、工业企业信息安全监测评估测试等制造信息安全保障产品研究。支持高速大容量光传输设备(400G/1Tbps)和1.4G专网设备的研发,支持高速光传输技术、大容量的全光交换技术、网络设备的关键元器件技术、超大容量长距离光通信技术、漏缆通信技术和海底通信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180~200μm小直径光纤OPGW、耐极寒OPGW、大有效面积超低损光纤OPGW、可融冰OPGW等特种光缆研发。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数字电视网络等未来网络建设,重点支持基于IPv6的高速高性能网络和终端设备、智能网络感知设备、网络安全设备、测试设备及相关芯片的研发与产业化,探索开展下一代6G通信技术的前瞻性研发布局。
(21)人工智能
重点支持AI 视觉算法、自适应感知、新型交互模态、AI 开源软件等应用关键技术、软件及系统研发,支持微型人工智能设备研发,开展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图形处理器(GPU)芯片等人工智能专用硬件和模组制造技术研究。
(22)大数据技术及应用
重点支持工业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技术,面向生产制造、能源管理、智能交通,推动大数据应用软件及系统研发升级,支持数据挖掘、非结构数据自动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数据处理技术研发。重点支持云存储、离散存储等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支持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研发,发展云计算平台管理、云计算数据中心绿色节能、大数据安全等关键技术,推进专有云解决方案研发与产业化。支持高性能分布式存储、区块数据、时间戳等区块链存储核心技术研发。深化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溯源、区块链物流、区块链数据共享等区块链技术应用。
创新布局专栏6:新一代信息技术 |
A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支持光纤用低折射率涂料和耐高温聚酰亚胺涂料制造技术、高技术高附加值铝电解电容制造技术、IC封装载板制造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生长技术、高效大功率 LED 芯片倒装技术、封装材料技术等方向的产学研合作。 B企业关键技术突破:依托捷捷半导体突破大功率高可靠小型化器件“卡脖子”产品,支持尚飞光电等创新领军企业开展半导体、微弱信号放大芯片国产替代研究。支持通光光缆、中天精密、江东科技、中天宽带围绕下一代互联网、5G通信、光传输布局产业协同创新。 C企业项目与平台:支持通富微电组织智能芯片圆片级基板扇出型封装(FOPos)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建设江苏省集成电路先进封装测试重点实验室,支持万德科技开展高可靠性、低延迟性联网通信系统控制模组研究。支持中天海缆建设江苏省海洋能源与信息传输重点实验室。支持海迪科建设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集研发、设计、模拟、测试、检测中心于一体的新型检测研发中心。支持南通先进通信技术研究院1.4G专网大规模应用和卫星通信设备研发,开展区域智能应急调度平台研发。 D载体与服务支撑:支持建设北大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中北大学智能光机电研究院、南通集成电路测试产业研究院、江苏卓远中乌第三代半导体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研究所、省产业研究院海安电子信息分院,支持如东半导体产业园建设。 E产业创新链布局:设计依托大唐恩智浦、江苏华存、至晟微电子等企业,晶圆制造依托捷捷微电子、明芯微电子等企业,封装依托通富微电等企业,材料设备依托精技电子、越亚半导体、京芯光电等企业,支持集成电路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 |
7.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在风电、太阳能和其他新能源、储能装备、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等领域加强技术攻关,重点在大型风电整机、海上大功率及漂浮式风力发电机组、光伏电池的研制上实现突破。围绕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开展技术攻关。围绕智能车联网及信息控制系统等加强技术攻关,支持南通(崇川)车联网先导区建设。
(23)风电
重点支持大型风电整机、海上大功率及漂浮式风力发电机组、超大功率高温超导风电机组、海上100米叶片及大型风电机组及关键部件设计制造技术研发。重点研发智慧风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大力推进适应复杂电网下的模块化风电机组智能变流器、基于大数据的海上风电场智能运维等关键技术研发。
(24)太阳能等其它新能源
重点支持先进太阳能发电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突破太阳能高效集热、储换热系统,大力推进P型多晶电池、N型晶硅电池研发,突破太阳能电池用导电浆料、高效硅片制造技术,提升电池产品转换效率,支持薄膜电容器技术研发。重点支持生物质资源收运、成型、气化、发电及供热综合利用装置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地热能、海洋能、运动能效能转换技术研发。重点支持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和智能化协同控制技术及产品研发。
(25)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
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电机系统控制技术研发,加快氢燃料电池技术、电池能量管理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开发NCA 高镍正极材料及固态锂电正极材料等车用锂电子电池组件。支持氢能源客车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制备技术开发,加快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进程,支持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电器盒、汽车线束、连接器、能量回收系统组件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围绕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驾驶辅助级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载光学系统、车载雷达系统、高精定位系统、车载互联终端、集成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加强技术攻关,重点布局多源信息融合技术、车路协同控制技术、车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人机交互与共驾技术和自动驾驶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
创新布局专栏7: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 |
A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支持围绕高镍三元前驱体制备技术、薄膜电容器基膜拉伸制造技术、150摄氏度等级火低烟无卤聚希烃材料制造技术等方向的产学研合作。 B企业关键技术突破:支持桑夏太阳能延伸产业创新链突破金属与玻璃封接技术,支持海四达研究锂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提升,突破大能量密度锂电池技术瓶颈。支持韩华新能源、苏民新能源布局高功率组件研发,突破大尺寸、TOPCon 技术,支持沃太能源开展电池SOC精度估算和VPP虚拟电厂相关技术及软件平台研发。 C企业项目与平台:支持新宙邦车载电容器电解液研究,支持中天超容柔性电极研究,支持龙源风光互补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势加透博开展氢燃料电池无油离心空压机研究,支持华永悬架研发轻量化高性能电控空气悬架。支持海安布局建设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效节能)国家企业重点研发平台。 D载体与服务支撑:支持市北高新区建设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南通电控实验室。 |
8.生物医药
围绕生物药物、化学药物、医疗器械等方面加强技术攻关,在新药研发、基因治疗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制剂、干细胞治疗制剂、3D生物打印、生物材料改性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
(26)疫苗、检测与药物
针对突发性传染病,加强疫苗的快速制备和生产的布局能力;支持cfDNA、ctDNA、CTC检测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和仿创结合的改良型新药、临床急需的高端仿制药、高难度的重要手性药物、高附加值的原料药和关键中间体等一批创新产品,重点开展药物缓控释技术、不对称合成技术研究,支持围绕千鼠万抗的1000多个药物靶点的筛选和抗体新药研发。
(27)新型治疗急救康复设备、智能医疗设备
开展生物信息学、量值溯源、超精密医疗器械加工、多模态融合成像、人体工程学与仿生医学、生物传感、3D生物打印、生物材料改性、辐射表面接枝改性生物材料、中医医疗和保健养生器材等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加速开发拥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临床常用医用材料。重点支持智能型健康监测、远程医疗和康复设备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开发高精度药液输注技术、全方位安全检测技术、远程镇痛管理信息技术。
(28)轻工、化工和农业生物技术
重点支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原料药和关键中间体等一批创新产品。支持基于生物基精细化技术的特种食品、食品添加剂、酶制剂、功能性营养素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推动新型生物基大宗化学品及生物材料、生物基环境治理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支持燃料乙醇等生物能源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重点支持基于动植物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组编辑、细胞工程等新型生物技术的育种技术及产业化。
(29)尖端生命科技
重点支持靶向肿瘤细胞等免疫细胞治疗药物,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等干细胞药物,针对肿瘤、免疫性疾病、传染病的人源性抗体药物,用于免疫调控及血液系统疾病的细胞因子药物的研发,及对其它基因治疗药物、针对红斑狼疮的细胞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标准的制定,开展纯化介质等生物制药关键基质及材料、人源转基因小鼠平台研发。重点支持床旁快速检测(POCT)技术及设备、质谱分析技术及设备、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及设备研发与产业化,支持探索建设面向公众的基因分析应用商城。
创新布局专栏8:生物医药 |
A关键共性技术:小分子药、靶向药等新型化学药物及肿瘤诊断治疗成品药、创新药等技术突破。 B企业关键技术突破:支持慧聚药业、巴塞利亚药业、澳斯康、新瑞药业围绕小分子药、靶向药等新型化学药物协同攻关。 C企业项目与平台:支持新瑞药业组织Ⅰ类抗癌新药18F阿法肽注射液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益诺思建设新药一站式高效非临床评价公共服务平台。 D载体与服务支撑:支持启东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支持海门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建设。加快提升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海门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建设水平。 |
9.机器人及应用
围绕高性能电机及系统,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高精度伺服驱动器等关键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技术,加快机器人模块化、标准化、平台化技术,机器人控制与驱动技术,可靠性及试验检测技术,视觉、触觉、力觉传感技术等关键应用技术研发。
(30)工业机器人、新一代机器人
重点支持精确轨迹跟踪、高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设计、环境感觉技术、机器人控制系统、高性能液压驱动、多传感器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大力推进开放式/跨平台机器人专用控制(软件)技术,高集成度一体化关节设计技术,多自由度集成关节技术、轻型液压驱动技术、三维视觉感知与建模技术,多轴驱控一体化和多轴驱动模块技术攻关。加大快速编程和智能示教技术、生产线快速标定技术、视觉识别/定位及应用技术、离线编程与仿真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支持基于智能传感器的智能控制技术、远程故障诊断及维护技术的研发,推动服务机器人、空间作业/海洋探测作业机器人等新一代机器人研发。围绕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技术研发方向,开展自主无人系统的智能技术、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的研发。
创新布局专栏9:机器人及应用 |
A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支持围绕机器人仿真关键技术的产学研合作。支持面向智能3D 摄像头图像的深度摄像技术、3D 成像和传感技术研发。 B企业关键技术突破:支持振康焊机突破500kg级工业机器人制造技术,支持图灵智能机器人布局20kg以下负载工业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 C载体与服务支撑:支持海安建设省产业研究院海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分院,支持南通创新区引进建设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装配式建筑与智能结构研究院。支持如东雅创高科·如东智造谷建设。 |
10.节能环保
围绕高效清洁节能锅炉、低温余热余能利用装备、高效节能电机及电力装备、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装备、水污染治理、固废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生态保护与物理污染防治、冶炼污酸处理及资源化成套装备等开展技术攻关,重点在节能关键技术、水体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废气排放控制与回收技术、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
(31)工业节能、建筑节能
重点突破新型节能电力变压器、线路节能技术等电力节能技术与装备开发,开展高效储能装备、锅炉排烟潜热回收装备等新能源利用技术及装备研制。支持高效储能装备、锅炉排烟潜热回收装备等新能源利用技术及装备研制。重点支持高效节能家电、制冷设备、照明等新型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研发。
(32)水、气、固废污染防治
开展节能型高效污泥安全处置技术及装备、高浓度高毒性难降解工业废水成套处理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重点开展大气污染源监测、高效清洁燃烧、烟气综合治理与利用、颗粒物高效综合治理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汽车尾气高效净化成套装备、工业废气处理净化装备研制,支持印染废水的处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支持农林牧、畜禽养殖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研发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技术、生物质燃料等,支持发酵制饲料、沼气、高效有机肥等技术集成应用技术与装备研制,重点突破工业及民用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置、危险废物的安全运输及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及综合利用、垃圾焚烧处理等核心技术,重点支持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推进精细分离、自动分拣、高效提纯以及高附加值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
创新布局专栏10:节能环保 |
A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支持围绕石墨合成炉专用石墨材料和浸渍树脂制造技术的产学研合作。 B企业关键技术突破:支持天楹建设江苏省固废资源化关键技术及装备重点实验室、拓展等离子技术运用,支持京源环保、九九久、星球石墨、华新环保、斐腾新材料、三圣石墨布局三废处理技术、开发处理材料和处理设备。 |
四、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聚焦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突出重点、集成资源,组织实施创新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创新水平提升、创新载体绩效提升、创新人才集聚提升、创新服务质量提升、改革创新能力提升和区域创新融合提升等七大科技创新提升工程。
(一)创新主体培育提升工程
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水平,推动形成大规模的具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全市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库在库企业500家以上,各类创新型科技企业达到1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600家,企业研发投入超过350亿元。
1.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
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进一步完善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创业孵化、创新支撑、融资服务”的培育机制,综合运用“通创币”“创新券”“使用大型仪器补助”等政策工具,鼓励初创期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成长为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落实市政府《关于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意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大且前景广阔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和科创板上市培育企业。强化科技招商服务,推动各级科技部门当好承接上海、苏南产业转移“首席技术官”,全力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科创项目招引。支持创新型企业瞄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
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组织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快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推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互相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市“产业创新紫琅专项”等科技计划项目。推动财政资金参与攻关的共性技术成果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引导规上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鼓励企业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推动各类企业研发平台提档升级,支持通富微电、天楹股份、招商局重工、中天海缆、铁锚玻璃等创建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联合开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布局海外研发机构。加快推进企业采用先进标准生产的步伐,推动绿色环保技术应用,积极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技术标准。到2025年,试点建立10个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
专栏:“十四五”重大企业创新平台布局
序号 |
行业领域 |
项目名称 |
牵头单位 |
1 |
新一代信息技术 |
江苏省集成电路先进封装测试重点实验室 |
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2 |
新一代信息技术 |
江苏省海洋能源与信息传输重点实验室 |
中天科技海缆有限公司 |
3 |
新一代信息技术 |
江苏省新一代通信网络设备工程研究中心 |
中天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4 |
海工船舶 |
江苏省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实验室 |
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 |
5 |
节能环保 |
江苏省固废资源化关键技术及装备重点实验室 |
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 |
6 |
新材料 |
江苏省高性能透明防护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
江苏铁锚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
7 |
新材料 |
江苏省新型电力材料及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神马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8 |
新能源 |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
江苏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9 |
新能源 |
江苏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
江苏海四达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10 |
高端装备 |
江苏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
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 |
11 |
高端纺织 |
安全防护用特种纤维复合材料 |
南通大学 |
3.提升企业协同创新水平。
立足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强化“沪苏通”的“小三角”科技合作,全面落实《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跨江融合科技合作机制,设立长三角协同创新专项,支持企业与长三角区域创新主体联合开展创新研究项目,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促进沪通、苏通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同频共振。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非关联方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和转化技术,打造“沪通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南通·苏南高校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合作品牌。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和创新平台。“十四五”期间,牵头组织50场产学研活动,每年新签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项,其中,与苏南、上海合作项目分别不少于300项和200项。
(二)产业创新水平提升工程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重大战略产品,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高端制造新中心。到2025年,力争突破50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掌握200项企业关键技术、开发1000个创新产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7.5 %。
4.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聚焦海工船舶、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的重大技术问题,组织实施“揭榜挂帅”专项,发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院所开展协同攻关,力争取得一批引领性技术和创新型产品,加快关键核心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为我市产业招商、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指明方向。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及应用、尖端生命科技等领域,加强前瞻布局,推动前沿基础型、应用型技术创新,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促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海工船舶领军企业加强特种船舶、豪华游轮和智能海工平台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推动智能制造与建筑业融合创新,推动纺织企业加大功能性新型纺织面料的研发和制造。
专栏:“十四五”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 海工船舶:高端焊接电源,智能船舶和智能制造,船型设计开发,船舶布局船舶节能减排研究,船舶制造自动化工艺。 高端纺织:功能性纺织新材料技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制品制备及应用技术,废旧家纺产品回收与利用技术。 高端装备:超精密抛光工艺,掘进机主轴承,高端轴承钢,扫描电镜,能源装备材料、磁材等新型材料,转子系统设计、齿轮、轴承密封系统设计,永磁同步力矩摇篮式、摇头式五轴加工机及其关键零配件。 石油化工:轮胎产品用助剂、添加剂。 新材料:高强度不锈钢,环氧树脂,高强度玻璃,智能OLED显示玻璃。 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医学影像设备元器件,光刻胶,ITO靶材,高端电容电阻技术,大功率高可靠小型化器件,第三代半导体、微弱信号放大芯片,下一代互联网、光传输。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锂电池隔膜,金属与玻璃封接技术,大能量密度锂电池技术,高功率组件研发、突破大尺寸、TOPCon 技术,电池SOC精度估算和VPP虚拟电厂相关技术及软件平台。 生物医药:iCLIP技术,小分子药、靶向药。 机器人及应用:核心算法,触觉传感器,500kg级工业机器人制造技术,20kg以下负载工业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 节能环保:三废处理技术,开发处理材料和处理设备。 |
5.强化基础研究源头支撑。
加强源头布局,促进基础研究与产业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大基础研究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组织实施基础前沿探索专项,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支持南通大学等高校院所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强长三角地区科研资源的良性互动,借力上海、南京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技资源,培育发展南通“新支柱”产业。优化科研环境,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创造出“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
6.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条。
支持各地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因势利导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如东高分子材料、如皋高新区软件等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支持南通创新区和各高新区等发挥资源集聚优势,瞄准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重大产学研合作平台,筹建光电科学紫琅实验室,进一步推进北大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南通先进通信技术研究院、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转型或新建20家优质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中天科技、招商局重工、天楹股份、江苏鹏飞等一批上市公司、骨干企业创建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鑫缘茧丝绸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筹建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引进国内500强企业来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海工船舶、高端纺织等优势产业的领军企业研发机构转型发展,建立行业研究院,提供公共技术研发服务。
专栏:光电科学紫琅实验室 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战略部署,对标江苏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要求,筹建光电科学紫琅实验室。实验室以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院研究院为主体,整合中科院微系统所南通光电中心、中科院技物所启东光电遥感中心、中北大学光机电研究院、中科院技物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江苏如皋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科研平台资源,并与中天科技、通富微电、海迪科光电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合作对接。 光电科学紫琅实验室(筹)主要围绕先进光电材料、器件、装置和系统中的核心科学技术问题,着眼解决前沿交叉和“卡脖子”技术问题,着眼产业结构更新和经济转型需要,开展前沿引领创新研究和技术开发,为长三角区域光电产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供强大的科技创新支撑,促进光电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
(三)创新载体绩效提升工程
进一步完善以南通创新区为核心,以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创新载体体系,大力实施高新区争先进位工程,提升创业孵化链条质量。到2025年,南通创新区成为产业创新重要策源地,南通高新区排名进入全国前40位,新增省级高新区1—2家。
7.高水平推进南通创新区建设。
增强南通创新区集聚创新资源的能力,启动高教园区规划建设,引进国内“双一流”大学创建分校,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重大项目,引入专业研究所。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建筑、高端纺织等研发产业,重点聚焦集成电路与芯片设计、工业互联网、5G与高速网络、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建筑数字化、装配式建筑、智能化施工设备,以及纺织新材料、柔性智能制造、数字创意设计等方向,招引行业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和新兴生产服务业企业,积极培育建设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到2025年南通创新区研发产业发展效果显现,引领和带动效应增强,吸纳总从业人员 2万人,支持科技创新投入25亿元。
8.高标准推进高新园区建设。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着眼“一区一战略产业”发展定位,推动高新区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立足“高”和“新”发展定位,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以省级以上园区绩效考核为抓手,推动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和校企协同创新。支持高新区抢抓国家“新基建”发展机遇,推行功能梯度布局、产业错位发展的“一区多园”模式,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地、高新产业创新地、高端产业主阵地。推动南通高新区发展提质增速,推动“小升高、小上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培育规上企业和上市企业,打造300亿级的“一主一新”产业集群。支持三家省级高新区“以升促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支持启东、海门、如东等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省级高新区。
专栏:“十四五” 省级以上高新区发展目标及定位
名 称 |
主导产业 |
发展目标及定位 |
南通高新区(国家级) |
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含人工智能) |
以“争创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为发展目标,重点打造集成电路零部件产业园,深入建设国家火炬计划通州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努力将南通高新区建设成为扬子江城市群产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域、高新技术产业跨江合作的重要基地、重大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首选之地、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高地,打造长三角科技合作重点平台。 |
海安高新区 (省级) |
新材料、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 |
以“全市高质量发展急先锋,省级高新区排头兵”为发展目标,集聚集约打造锦纶新材料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台商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加快国家火炬海安磁性材料及制品、锻压装备、电梯设备和建材机械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江苏省功能新材料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和南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标杆。 |
如皋高新区 (省级) |
激光和智能制造、光电(第三代半导体)、软件服务外包 |
着力推动国家火炬计划软件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省如皋软件园)、绿色生态园区、数字园区建设。 |
市北高新区 (省级) |
电子信息、智能制造、5G通信、软件服务外包 |
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构建智能驾驶、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和5G基站、信创产业链条,加快建设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和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检验检测)。 |
9.高质量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加快构建覆盖全市域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业孵化链条。推动众创空间扩容增量、提档升级,向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加强平台载体绩效管理,对孵化器、众创空间开展运营绩效星级评定,充分释放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孵化创新的能量。积极打造“双创”升级版,深化“投资+孵化”发展模式,提升服务深度和广度,推动孵化资源基础化、创新技术资本化、孵化资本密集化、孵化流程链条化、服务行为职业化、服务要素生态化、孵化过程定制化。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30家。
(四)创新人才集聚提升工程
全面提升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水平,构建竞争力更强的引才机制,打造品质更优的人才发展环境,建设具有长三角乃至全国影响力的人才发展高地,为建设高端制造新中心提供强力的人才支撑。到2025年,新增高层次人才500人,高技能人才达到55万人,重点建设外国专家工作室10家,组织实施引智项目100项,引进高端外国专家100名,新聘用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2000名。
10.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优化实施省“双创计划”、市“江海英才”等人才计划,聚焦全市重点产业,大力引进以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为特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引进青年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深度推进产才融合,重点引进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海工船舶、高端纺织等重点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推进产业工人建设改革。实施“海外人才引智工程”,引导企业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开放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打造引智品牌,鼓励激励外国专家参与全市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建设,建立完善海外人才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探索引进国际人才猎头机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机制。
11.注重本土人才培养。
坚持引育并举,大力实施市第六期“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缩小对引进人才与内生培育人才支持差距,适当提高本土人才支持标准。充分利用和改善本地的教育、培训资源,提升人才开发的薄弱环节。推动南通大学等本地高校围绕重点产业设立学科,推动高职院校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就业辅导,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提高科技人才素质。支持在通院校与外地院校联合培养适应南通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需求的人才,鼓励企业对接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储备人力资源。构建人才终身教育体系,鼓励企业加强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12.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深入贯彻“人才新政”改革创新举措,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强化用人单位评价主体地位,建立健全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畅通人才晋升通道,推动职称评聘制度改革,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的自主权。构建人文气息浓厚、开放包容和谐的人文环境,构建高效、全覆盖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卡通”制度,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快人才公寓、青年公寓建设,有效完善人才服务链条。
(五)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工程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到2025年,新引进、培育科技服务机构100家以上,科技服务业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营业收入年均增幅为15%,创投规模突破500亿元。
13.强化科技服务业体系建设。
推进“科技服务业金服360工程”,出台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重点引进和培育科技研发、技术转移转化、创新创业孵化、科技创新融资、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机构,为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引进建设东南大学等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南通分中心,依托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南通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南通分中心,加强技术经纪人培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省级科技服务示范区骨干服务机构能力,组织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项目申报,培育壮大崇川区创源科技园、启瑞广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和开发区能达商务区等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
14.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
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科技金融体系,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引进和发展创业投资机构,拓展科技信贷业务,加大“苏科贷”“通科贷”“科创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普惠力度,支持银行开展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构建“募—投—管—退”全生命周期创投体系,持续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投入力度。以市场化方式组建、运营科创基金、种子基金、天使基金,未来五年形成总规模500亿元的投资基金群,为创新浇灌金融活水。畅通科技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到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发行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加快发展科技保险,健全完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
15.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推进国家级和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工程建设,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市。完善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完善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体系,实施知识产权强链补链工程,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要素向企业集聚,以重点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为重点,组建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集中力量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集群。完善“全类别、全链条、多渠道、多主体”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力、社会协同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形成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协同配合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完善知识产权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知识产权领域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制度。加强协同合作,构建多样化的知识产权融资渠道,不断提高知识产权融资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高水平知识产权专业队伍,增加知识产权有效供给,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件,累计申请PCT专利2000件。
16. 推动民生科技事业发展。
强化民生科技支撑,在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农业科技、市域治理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加快推进先进技术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形成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技术路线、解决方案和科技成果,进一步增强民生福祉。推广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循环产业链条,支持南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江苏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验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积极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风电、光伏、锂电池储能等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加速实现“碳达峰”目标。把握生物医药领域前沿方向,鼓励企业开展疾病快速诊断、治疗,新药研发、疫苗研制等研发活动。
(六)改革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加强创新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形成适于科技资源配置和流动的体制机制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17.构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组建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强化科技创新的统筹协调和督查推进能力,引导有条件的县(市、区)成立科创委,形成“市级强统筹、县级硬落实”的科技创新管理新模式。突破部门化思维,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的系统研究,融合各条线的创新政策,覆盖各阶段的创新过程,惠及各类型的创新主体,推动各县(市、区)同步落实,形成全市创新合力。实行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积分制管理,统筹各部门创新资源,运用大数据手段全方位掌握企业科技创新情况,通过“一张清单”整合创新政策、“一个系统”协同创新管理、“一个榜单”评估创新活力,进而推动政府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企业创新需求的精准对接。
18.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推动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从分钱、分物、定项目向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转变,进一步下放科技管理权限,加强与项目管理、企业培育、科技统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机构的合作。优化完善以信任和包容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探索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坚持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提升软科学研究水平,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探索科研院所从传统建设模式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变。
19.创新财政科技投入配置机制。
市、县两级政府建立资金池,探索以“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组织重大科技项目,解决影响产业链安全的“卡脖子”环节,突破引领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占财政科技资金的比重,建立健全竞争性分配与普惠性支持、直接资助与间接资助、事前资助与事后补助相结合的多元化财政资金分配机制。强化政府在项目支持方向上的顶层设计,按需确定攻关任务的优先顺序。针对产业发展短板、战略必争领域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行自上而下的组织方式;针对前沿探索类项目,一般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更多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选择作用。
20.打造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改革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创新尽职免责机制,全面落实“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对勤勉尽责、未谋私利的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探索中的偏差失误不作负面评价。
(七)区域创新融合提升工程
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统筹全市创新资源,优化区域创新布局,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到2025年,建成与上海和苏南城市等长三角城市产业链优势互补、创新链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
21. 高标准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
优化区域创新发展的空间布局、功能布局和产业布局,以各地聚力打造一个科技创新集聚区的方式,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形成“一核、四区、多园”的发展格局。成立沿江科创带领导小组,坚持“三统一、三不变”的原则,即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评价,保持行政隶属关系不变、数据统计归口不变、运营模式不变,按照“南通沿江科创带1.0、江苏北沿江科创带2.0、长三角沿江创新发展带3.0”谋篇布局,打造带动上下游、辐射长三角的沿江创新发展战略支点。到2025年,将沿江科创带打造成为南通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重要地标、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重要成员和全国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重要样板。
22.推动科技创新跨江融合。
以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等跨江园区为落脚点,加强与苏州自贸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力争在科技政策推广和落地实施、创新资源要素流动等方面有所突破;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在海工船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建立跨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探索跨区域企业培育模式,支持企业在创新要素活跃、高端人才集中的苏南地区加速孵化,在制造业优势突出的南通发展壮大。
23.主动接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推动南通创新区与上海科学院合作共建南通科创中心,重点在要素协同和制度创新上探索改革经验,打造沪通科技合作示范区。在创新载体共建上,在沪建立南通(上海)离岸科技创新中心,以“研发在上海,转化在南通”的模式开展科技合作;在创新资源共享上,以上海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为基础,建立统一的科技专家库,完善人才交流、合作和共享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共赢;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券”的通用通兑,引导企业利用上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资源来提升技术研发能力。深度参与长三角氢走廊建设,推动氢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与启东生物医药园区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院所等平台载体,吸引、孵化一批医药高科技成果和企业来通转化和产业化。
五、保障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快推进。实行政府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制度,形成对科技创新重点工作的持续推力。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增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统筹力量。各部门要加强与国家、省相关部门对接,争取相关领域的改革创新在通试点。加强横向协同,打破部门分割,建立健全科技部门与其他部门在产业技术创新、创新政策制定落实等方面的联动协调机制和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管理机制。打破行政边界,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探索建立财政科技资金跨省、跨市使用机制。
(二)创新政策服务
研究制定《南通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确保各级财政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推进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供给侧扶持和需求侧扩张政策更好结合,市级科技惠企政策县(市、区)应参照执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的高端领域,优化并落实对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培育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政策。保障企业按规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技术开发和转让等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创新政策资金“同频共振”,完善银行支撑、担保支持、财政扶持的科技金融联动机制,形成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体系。
(三)完善考评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考核,衔接国家对省、省对设区市考核,突出园区考核、科创项目考核,形成上下联动的整体推进工作格局。规划中提出的主要指标和重大事项,分解落实到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实施县(市、区)和省级以上园区创新能力监测评价,突出对创新治理、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平台、创新驱动的评估,强化对标找差,描绘创新画像,引导各地补短板、锻长板、强优势、蓄后势。实施科技统计监测,抓实数据质量,对科技创新工作成效作出客观、公正的监测评价。加强各类考评结果的运用,相关结果作为奖惩、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作为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
(四)营造创新氛围
深入部署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发挥头雁效应,培育“创新铁军”。组织创新创业大赛、“通创训练营” “通创分享汇”等“通创荟”系列活动,打响“创新南通”品牌。加强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展示创业成果,分享成功路径,评选“科技兴市功臣”,设立“南通市科技创新发展奖”,鼓励社会力量设立面向全社会的科学技术奖项。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